郁达夫小说奖公布,当年他说“百年之后必有人知道我”| 二湘空间
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
郁达夫小说奖公布,闲聊一下他的“忧郁不达”
文/宫殿楼台
10月26日,由《江南》杂志社主办的第八届郁达夫小说奖在杭州举行终评委会议,杨方、金仁顺、黎紫书等数名作家的中、短篇小说获奖。颁奖典礼将于郁达夫诞生日—12月7日在其故乡富阳举行。
在近代中国文学史上,郁达夫一直就是一名饱受争议的作家。自他的处女作小说集,也是成名作《沉沦》以“惊人的取材和大胆的描写”而震动文坛后,因为社会发展、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等因素,围绕他的争议便一直不曾断绝。褒者认为他的作品率真大胆,直面人性,勇于抨击旧传统、旧势力对人性的压抑;贬者认为他的作品过于直露,不加节制地宣扬颓废的厌世态度,带有消极的社会影响。
近些年来,伴随对他研究的深入以及整个社会观念的转变,对他的评价越来越客观中肯,褒者渐多,贬者日少,这也正应了当年郁达夫面对众多批评时自负地说过的话:“百年之后必有人知道我”。
因为觉得郁达夫的《沉沦》直白坦率,比较投合我个人脾性,所以对他情有独钟。伴随对他的了解日渐增多之后,觉得他的名字似乎巧合地对他作品和性格做出了注脚:忧郁而不达,不通达、不豁达。实际上,郁达夫原名郁文,字达夫,达夫并非他后天取的笔名,而是将长辈给他起的名字用做了发表作品的署名。但他的姓与名,给我带来的与他命运冥冥中的勾连,总是让我觉得神秘有趣,所以就想多探究一番。
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者朱靖华对郁达夫做出了比较公允客观的评价:“郁达夫决不是一个颓废、厌世主义者,而相反,他是一个以描写压抑、消沉为表象的,内心实际充满着追求光明、真理的积极入世者。动摇、幻灭不是他的主导,而探索、追求、进步、胜利,才是他的本质。”
郁达夫确实是积极向上的,追求美好,崇尚正义,爱国家、爱民族,但是因为个人性格、时局变幻及自身遭际等因素,使他的作品充溢着忧郁、感伤甚至颓废的色彩。
心理学研究认为:人在童年时代的经历,对人的一生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。郁达夫作为幼子,出生于破落的乡绅之家,自小体弱多病,三岁丧父后,家境几近一贫如洗,两位兄长常年在外读书,他长期和守寡的祖母、母亲居住,这样的经历自然影响着他少年时代性格的形成,在他心灵中埋下了忧郁的种子。郁达夫曾在自传中把自己的出生称之为“一出结构并不很好而尚未完成的悲剧出生了”,认为自己儿时的记忆“尽是些空洞”。由此似乎也可以推测,他的忧郁并不单单是童年经历的影响所致,而是与生俱来,生来就遗传有忧郁的因子。若不是生性忧郁,谁会把自己的童年时光说的“尽是些空洞”。在多数人看来,童年即便再贫穷、再不幸,也还是会有些许难忘的欢乐,不至于一无是处。
郁达夫的天性忧郁,还可以从他的自叙文字里寻到端倪。他描述自己:“平时老喜欢读悲歌慷慨的的文章,自然捏起笔来,也老是痛苦淋漓,呜呼满纸。”,“依我的性情而论,在这样的时候,正好陶醉在惜别的悲哀里,满满的享受一场感伤的甜味。”在日记里,类似“无聊之至”、“做人真是没趣”、“想身世的悲凉,一个人泣到了天明”之类的文字随处可见。他甚至心灰意冷地称自己为“零余者”,写下了《零余者的苦闷》,满纸郁郁,长嗟短叹。
可以说,天性忧郁既给郁达夫带来了伤感、苦闷和压抑,也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他,成就了他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。既然天性里埋着忧郁的种子,自然就要发芽、生长,尤其是碰上挫折、困厄、彷徨之类的处境。
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看,郁达夫作品中特别浓厚的忧郁伤感色彩,当是他先天性格和后天经历相互作用的结果。
首先是他先天的性格中有着敏感、忧郁的因子,再就是他身处的时代环境及个人多舛不顺的遭遇和经历又诱发、催生了这些因子。如果不是那样一个国弱民衰、动荡混乱的时代;如果他个人生活不颠沛流离,没有经济困顿、职业飘零、子夭、婚变等不称心不如意的经历;如果他不生性敏感、忧郁,而是跟乱世庸人一样浑浑噩噩、麻木不仁、随波逐流,想必他的作品就不会有那么多怨艾、愤懑甚至歇斯底里的成分。性格、时代环境、个人遭遇三者决定了郁达夫的命运,也决定了他作品的风格。但压抑、苦闷也好,消沉、颓废也罢,这都是表象的东西,在他内心里涌荡的是对光明的向往,对幸福与美好的追求,对民族崛起、国家强盛的期盼。在广受伪君子和假道学指责的《沉沦》中,郁达夫让文章的主人公发出了这样的呐喊:“祖国呀祖国!我的死是你害我的!你快富起来!强起来罢!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!”
就郁达夫所认为的“文学家的作品,多少总带有自叙传的色彩”而言,《沉沦》主人公的呐喊自然也可以看作是他的心衷,他自己也曾坦承这篇小说就是以自己为原型。郁达夫曾说“我身子虽在黑暗里,而仰慕光明的心思,却仍是未死。”这才是他终究没有被忧郁的天性所吞没,没有一味地苦闷、悲戚乃至沉沦的关键原因。正是因为他“仰慕光明”,心怀对真善美、民族大义、正义和进步的追求,才没有使他陷入个人的小圈子而彻底绝望、自怨自艾,才使得他作品中那些忧郁感伤的色彩愈加撼人魂魄。
敏感忧郁的天性与污浊黑暗的现实,给郁达夫的内心带来了冲突,带来了苦闷,带来了压抑,所以他要发泄,要倾吐,要寻找寄托和慰藉,于是就有了他的文字、他的作品。他这样坦陈心迹:“我若要辞绝虚伪的罪恶,我只好赤裸裸地把我的心境写出来。世人若骂我以死作招牌,我肯承认的,世人若骂我意志薄弱,我也肯承认的,骂我无耻,骂我发牢骚,都不要紧,我只求世人不说我对自家的思想取虚伪的态度就对了,我只求世人能够了解我内心的苦闷就对了。”一片赤诚扑面而来,简直就是在捧了自己的心,来求得别人的理解,着实令人动容。
究根追底,郁达夫对人生的态度是积极的,浪漫而热情的,充满对光明、美好、正义和进步的追求。他积极参与成立创造社,通过撰文和编辑出版刊物抨击黑暗势力,宣扬进步思想,投身抗日宣传和斗争,都是有力的证明。尤其是他后来投身抗日洪流,颓唐、消沉之气一扫而光,思想中原有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。他辗转各地,以慷慨激昂的演讲唤醒民众,以犀利辛辣的文笔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罪行,分析抗战形势,鼓舞人民坚持斗争。而他的生命也最终为抗日而牺牲,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印尼的苏门答腊岛,后来被追认为革命烈士。从此,他既是卓有成就的作家,又是勇敢无畏的抗日战士。
作者简介
宫殿楼台,修心养性读闲书,胡思乱想写小文。
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,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,与本平台无关。
~the end~
我为什么现在还活着,谈青少年自杀
沙白视频下架,我认识的红斑狼疮病友经历的身心煎熬,为她们的勇气感动
投稿点击此链接,记得公号加星标